《日常的深處》封面

内容簡介

在物質生活高度繁榮的今天,人們時常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對貧乏的過去,重回人與物的和諧關系。

為什麼柴火灶比煤氣灶燒菜更香?為什麼自行車比汽車似乎更能承載?為什麼爐子比暖氣更暖人心?

這種對過去生活的羅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偉琢磨了一種恰當的、刻畫生活的手段,從懷舊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過自身的經驗和長輩的回憶,回顧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們熟悉的技術人工物(俗稱“東西”)是如何生滅的,試圖解釋為什麼在之前的歲月物件是如此金貴,仿佛家庭成員,而現在的物件變成了純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癟的使用價值。

本書中所談論的諸多技術物是“70后”“80后”“90后”共同的回憶,有些是比較單純的設備,比如電視、手機,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關的技術物,比如住房和服飾,還有飲食。作者以技術哲學為基,打破學術和文學的壁壘,把物當成主角,刻畫一段我們共同走過的集體歷史。

作者簡介

王小偉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科技哲學教研室副教授、傑出青年學者,兼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科技史與科學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一直從事科技倫理、技術哲學研究工作。

近著有《技術意向性與現代技術治理》(2023),近編有HarmoniousTechnology:AConfucianEthicsofTechnology(2021,與Pak-HangWong合編)。在中英文學術期刊上发表研究論文20余篇。這些工作試圖超越技術工具論視角,結合中國傳統的儒家哲學資源,為理解技術的本質提供新穎思路。其基本觀點是,技術并不是中立的工具,任由人取舍、擺弄,技術具有意向性,能夠誘導人的行為。人的種種生活意義是經由技術物的參與與建構得以展開的。

在學院工作之外,擔任豆瓣時間科技倫理相關音頻課程主講人,為《新京報》《信睿周報》等報刊撰寫評論與專欄文章,致力于推動科技倫理、技術哲學研究的傳播。近來試圖透過對“低技術”(日用物品)的诠釋,來回顧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人的技術生活史。

目錄

推薦序簡單又扎實的生活
序言 回到事物本身
第一部分
第一章吃飽與吃好
飢餓是一種慢性病
天天叫外賣的兩口子是容易散伙的
食物營養主義
第二章家的構思與營造
“買房了嗎”?
城里的房子
居家是一種治療
空間與人格
第三章衣服:一塊儀式化了的布
穿衣是門學問
怎麼穿與穿什麼
衣物的解放
紡織品大泛濫
第四章林中路與康莊道
道路≠通勤
成人走路VS孩子走路
小路,才是用來回家的
第二部分
第五章電視的堕落
電視的多面性
有電視的童年
“虛假需要”生產機
第六章小城打印店
五筆打字
從書法到純工具
文字的祛魅
第七章錄像廳與大啟蒙
崇高與暴力
作為觀賞對象的性
錄像廳與現實+
第八章巨機器學校
不開心的場所
夸美紐斯批判
附近的學校
大校與暴力
第九章巫與醫:體驗治療
焦慮
看病貴
排隊維修
核磁共振儀
醫與巫
第三部分
第十章手機與現實生產
大哥大
來自“龐然大物”的威脅
形而上學快樂機
第十一章微信與分享的俗化
電子鐐铐
微信恐音症
愚蠢的罪證
分享的俗化
第十二章斷舍離與囤積癖
物盡其用
斷舍離
崇物
后記生命中的真問題
······

最后修改:2024 年 05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