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共和国: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封面

内容简介

国际教育史上声势浩大又草草落幕的大胆实验。

二战中数以百万计的孤儿被组织起来,形成自治“小国家”……

那些在小小身躯和头脑里结出来的果实,成为后世丰富的遗产。

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一场重要会议,汇集了当时欧美诸国的教育界、慈善界精英,号召其进行一场社会实验,将二战中数以百万计的孤儿组织起来,让这些孩子形成自己的自治“共和国”,肩负“市长”“警察”等社会职责……在这一个个小小“政体”背后,教育家们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看这些小小的身躯和头脑里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这次实验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遗憾落幕,但它给后世的教育改革、慈善事业管理、儿童心理学和人道组织行动方式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

★在千疮百孔的战后欧洲,面对流离失所的儿童们,人道主义者合力展开的教育自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无论是孤儿还是被残酷地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都被安置在儿童营地或村庄。这种人道主义援助与教育乌托邦相辅相成——教师、牧师、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受新教育和“自治”思想的启发,建立了儿童团体“小孩共和国”。从意大利到匈牙利,在法国和德国,孩子们变身年轻的工人,他们选举“政府”“法院”等“权力机关”,力图为重建被摧毁的欧洲作出贡献。

★战争受难儿童的避风港,新教育理念的试验田,国际教育史上声势浩大的大胆尝试。

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在战争走向结束的那段时间,欧洲各国出现了大量“儿童村”,接收战争受难儿童,建立“儿童村”的成年人用新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们重建身心——孩子们组建并管理自己的“政府”,还有自己的“法院”、“警察部队”、合作社、报纸,甚至他们本“国”专有的“货币”。这样大胆的尝试,也是迄今国际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教育实验。

★一段以儿童为主角的隐秘历史,重新定义教育与社会、困厄与重建、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由于当事人的故去、档案的尘封、时代的更迭,“小孩共和国”的这段历史长期未能受到世人的关注,本书围绕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特罗根“儿童村”领导人会议,重回这些“小孩共和国”的组织者、建设者曾经置身的历史现场,追踪他们的教育实验经历,揭示不同时期“小孩共和国”的亲历者不为人知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身处历史激流中的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包容与妥协。

作者简介

[法]萨米埃尔·布雄,巴黎第八大学教育学讲师。

[法]马蒂亚斯·加尔代,巴黎第八大学教育史教授。

[法]马蒂娜·吕沙,日内瓦大学社会文化史副教授。

马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曾为中国网新闻中心国际组撰稿,现为自由译者。

陈秋含,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语言学系,现为自由译者。

目录

引言:人道主义事业,还是教育的乌托邦?
第一章法国教师夫妇人道主义行动的教育启示
第二章由爱尔兰神父创立、瑞士推动的意大利“儿童村”
第三章一群瑞士理想主义者决定创建一个“小欧洲”
第四章法国精神病学家的“自治”疗法
第五章一位美国先驱燃起意大利人建设“学校城市”的热情
第六章“圣洁”的瑞士成为欧洲和平实践的大熔炉
第七章为什么有人去了特罗根会议,有人没去?
第八章“共和国”“公社”“儿童村”还是“儿童之家”:寻找共同定义所面临的困难
第九章昙花一现的国际儿童夏令营
第十章当国际主义面对国家问题的挑战
第十一章冷战中被扣为人质的儿童
第十二章儿童团体的经验是否可以应用于“适应不良儿童”身上?
结语
时间表
附录
致谢
······

最后修改:2024 年 06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