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簡介
過去有句話說是衣服打造了男人(女人),而今天依然如此嗎?如果是,那服裝所傳達的信息多年以來又是如何改變的?戴安娜·克蘭将法國、英國和美國的服裝變革歷程進行了全面且詳盡的比較,并以此向我們演示了衣服所代表的社會意義是如何變化的。
今天的時尚設計師們需要在一個時刻受到電視、電影、流行音樂等影響的全球化市場中工作。潮流的引領者不再僅限于精英階層,靈感往往來源于一般大衆,而且大多數流行趨勢都十分短暫。克蘭指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性别、年齡、種族等因素都是構建其衣櫥的重要依据。
作者簡介
戴安娜·克蘭(DianaCrane)
美國著名文化社會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系榮譽教授,曾在耶魯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普瓦提埃大學、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等多所高等學府任教,是藝術、媒體、大衆文化研究方面的權威學者。著有《先鋒派的轉型:1940—1985年的紐約藝術界》(1987)、《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1992)、《時尚及其社會議題:服裝中的階級、性别與認同》(2000)等。
目錄
致謝第一章時尚、身份與社會變遷
第二章19世紀工人階級服飾與社會階層經驗
第三章時尚、民主化與社會控制
第四章作為非言語反抗的女性着裝行為:符号邊界、另類着裝與公共空間
第五章時尚界與全球市場:從“階級”時尚到“消費”時尚
第六章男裝與男性身份的建構:階級、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
第七章時尚形象與女性身份的争奪
第八章兩個世紀以來的時尚和着裝選擇
附錄1勒普萊及其助手出版的19世紀法國工人階級家庭專論目錄
附錄2針對焦點小組的訪談計劃和相關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索引
······
最后修改:2024 年 08 月 28 日
© 允許規范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