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簡介
本書向讀者呈現了有關墨西哥公共慶祝活動和流行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在15篇文章中,來自美洲和英國的學者讨論了從16世紀到現在墨西哥流行文化具說服力的方面。他們探讨了廣泛的墨西哥表達,包括鄙俗的歌曲和舞蹈、節日、石頭壁畫、聖體節慶典、銅管樂隊和民間戲劇。填補需求變得越來越緊迫,這本及時的文集填補了日益緊迫的需求将提供新的見解讀者感興趣的文化史,拉丁美洲,人類學和其他領域。
這些研究以點帶面,從不同角度切入,讨論了西班牙殖民者到達以來,墨西哥公共生活、政治文化與社會秩序的復雜互動。本書編者們借助多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如格爾茨的“劇場國家”理論、涂爾干對宗教國家的分析、布克哈特的《作為藝術品的國家》、富勒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等,呈現了墨西哥大衆文化发展的整體态勢。
15世紀末,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墨西哥,為更好地進行統治,他們帶來了語言和儀式。經過三個世紀的发展,19世紀殖民者離開時,外來的儀式、語言、文化已與原住民的歷史傳統相融合,催生出新的民間行為和大衆文化。在后殖民時代獨立的民族國家中,這些文化活動成為了階級、性别、信仰混雜的競技場,統治與抗争、異化與同化。本書借助對公共慶典、民間儀式、大衆娛樂的分析,勾畫了文化與政治的精密網絡,有助于理解墨西哥從殖民到獨立的社會轉型,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墨西哥流行文化史的開創性成果,以公共儀式串聯近五個世紀的歷史遷延!
本書匯集了16位拉美研究頂尖學者的文章,觸及了以往研究涉及較少的拉丁美洲文化史領域,特别是在墨西哥流行文化史研究方面開辟了新的道路。作者們回應了格爾茨、莫娜·奧祖夫、詹姆斯·斯科特、涂爾干等諸多學者的經典理論,借助對16至20世紀公共慶典、民間儀式、大衆娛樂的分析,勾畫了墨西哥社會文化與政治的精密網絡,從頗為新穎的角度展現了該國從殖民地到獨立民族國家近五個世紀中的社會轉型與歷史變遷。
★觸及社會各個階層的話語,審視公共舞台上的多方博弈與對話!
殖民者、獨裁者、政治精英、宗教團體、企業家、底層民衆……作者們通過公共儀式與流行文化将社會的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匯聚一堂,展現了他們在這一公共舞台上的話語和行為,以及他們利用這一舞台所要達成的目标和相互間的角力,巧妙而深刻地揭示出墨西哥社會中統治與反抗、異化與同化的沖突。
作者簡介
威廉·比茲利(William H. Beezley),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終身教授,墨西哥近代史、拉美文化史研究專家。
謝麗爾·馬丁(Cheryl English Martin),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拉丁美洲史、墨西哥殖民史研究專家。
威廉·弗倫奇(William E. French),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拉丁美洲史、墨西哥近代史、性别文化史專家。
李音,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興趣為文化人類學、社會資本與公共空間等。
周燕,清華大學政治學博士,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拉丁美洲研究博士后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拉丁美洲的國家與社會關系、階層與政治行為、文化與宗教等。
目錄
致謝縮寫
導論制造共識,煽動矛盾
01巨人與吉卜賽人:殖民時期墨西哥城的基督聖體節
0218世紀新西班牙街頭的靡靡歌舞
03工作貧窮與18世紀的殖民國家:性别、公共秩序與工作紀律
04聖像世界:殖民時期墨西哥城的崇拜、儀式與社會
0518世紀奇瓦瓦市的公共慶典、大衆文化以及勞動紀律
06治安與善政:規范公共行為的市政府措施(1821—1857)
07街頭歷史:改革大道與波菲里奧時期墨西哥(1876—1910)
08無產者、政治家與大家長:墨西哥工業化初期文化習俗的使用與濫用(1880—1910)
09波菲里奧時期瓜達拉哈拉市時髦階層對托斯丹·凡勃倫理論的預演
10被迫的進步:帕拉爾礦區工人與資本主義工作倫理的灌輸
11普埃布拉州特卡馬查爾科的愛國主義節日建構(1900—1946)
12民衆對卡德納斯主義教育改革的反應
13焚燒聖徒、塑造思想:聖像破壞,公民儀式與失敗的文化革命
14文化特派團、科納索波劇場與社區劇場:鄉村劇場的演變
15鄉村樂隊的儀式與政治角色(1846—1974)
結語作為吸血鬼的國家——墨西哥的霸權計劃、公共儀式與大衆文化(1600—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