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型態下的歷史與認同》封面

内容简介

榮獲2001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獎

◆新清史是什麼?

新清史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漢學及歷史學界的學派,代表學者有羅友枝、歐立德、濮德培、柯嬌燕等人。該學派從「少數滿洲人如何統治廣大且複雜的中國」、「由滿洲人建立的王朝對中國傳統(漢人)的歷史論述有何影響」這兩個問 題意識出發,試圖從「非中原王朝史觀」、「內亞/東亞帝國史觀」、「非漢族中心主義」、「多民族」視角,來重新修正、書寫過往的清代史。

◆柯嬌燕的《半透明鏡》最大貢獻為何?

本書梳理複雜多元的清代前期歷史,提出一套理論框架,進而對早期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與歷史書寫及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釋。

◆半透明鏡是什麼意思?

對古代皇帝來說,鏡子有兩個意涵,一是具有道德或規勸意涵,「歷史之鏡」可以指出統治者的缺失,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歷史之鏡」在帝國的意識形態上,卻是不透明的,其起源、動機及手段都被刻意隱匿,本書期望能揭露當時的主旋律,進而讓意識形態的形象變成可見的、半透明的。

◆什麼是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

由於清帝國是由皇帝所統治,我們可以將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跟清帝國的「皇權」視為互為表裡、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清代的皇帝會利用政治、文化、經濟、儀式等手段拓展皇權的影響力。具體操作上,皇帝會利用詔令、日記、紀念碑文等官方文件,並以多語言形式(滿文、漢文、蒙文等)來強化皇權的正當性與普世性,皇帝應統御率土之濱,皇帝應撫育普天之下所有子民。

◆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跟過往的中原王朝/征服王朝,有什麼差異?

自新清史學派出現以來,「漢化觀點」或「滿洲觀點」就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熱點。但本書作者柯嬌燕認為,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當然會受到滿洲皇帝的出身影響,但也不宜過於簡單二分。以「滿洲征服」這個概念為例,柯嬌燕認為「滿洲征服」是多元(多民族)力量的結合,滿洲人不單純是征服者,漢人也不單純是被征服者。大清之所以能成功入主中原,是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漢人的力量,且主要靠的是漢人士兵,如此還算是「滿洲人征服漢人」嗎?清帝國還算是「征服王朝」嗎?

◆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與現代中國

清帝國在試圖在強化國家權力的同時,也同時維持政治組織上的相對多元及獨立性,例如始終維持著高度獨立狀態的蒙古與西藏,這是清帝國從本質上有別中國歷代王朝的關鍵之處。清帝國並非單純的「漢化帝國」或「滿洲帝國」,而是建立在「多元且統一」意識形態上的多民族帝國,這最終深深影響了現代中國的國家/民族認同之建構。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1955~ ),現任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歷史學教授,長期研究清史、中亞史、比較歷史和全球史,著重於探討現代認同的根源,特別是民族認同與現代早期時帝國統治結構的關連性。曾獲古根漢學者獎,並以《半透明鏡》榮獲2001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獎。主要著作有《孤軍:滿洲三代家族與清世界的滅亡》(Orphan Warriors,1991)、《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型態下的歷史與認同》(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與《什麼是全球史?》(What is Global History?,2008)。

譯者簡介

賴芊曄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作有《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馬、車輪和語言: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等書。

審定者簡介

蔡偉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學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目录

謝詞
緒論
意識形態、治權,以及歷史/征服與過去的庇佑/帝國普世主義與身分認同界線
第一部 長城
第一章 身分認同的試煉
祖源論述/奴兒干的政治名稱/遼東人
第二章 忠的特質
早期尼堪的政治光譜/征服與區異/忠誠的擬人化
第二部 父家
第三章 統治的邊界
汗權的起源/合議共治的刺激/謀逆罪的重塑
第四章 帝國與身分認同
屈從與平等/帝國權威的生發/真實性/跨越限制
第三部 天柱
第五章 轉輪王
中心/爭辯過往/言語的力量
第六章 普世前景
八旗菁英/隱蔽的過去/滿洲性/追隨成吉思汗/虛空的帝國成員
後記 帝國末期的種族與革命
······

最后修改:2024 年 10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