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想掌握商業底層邏輯,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封面

内容简介

★全球暢銷逾四十年,史丹佛等上百院校指定通識教材★

經濟學——思考商業底層邏輯的最強工具!

職涯進化、商場求勝、投資獲利、不犯錯上當必備

★名師親授,幫你換個經濟學腦袋——

學經濟學家看清問題,想對方法、找最佳答案

身處商業社會,你必須看清錢哪裡來、交易怎麼達成、企業如何運作;搞懂財經新聞怎麼讀、經濟政策怎樣分析;經濟學就是搞懂商業底層邏輯的唯一利器。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正是教你學會、活用經濟學,再也不怕經濟學的救星。與主流經濟學教材不同,本書從教你思考入手,避開繁複的公式,透過深入淺出和饒有趣味的圖文,將日常生活中紛亂繁雜、看似毫無關聯的社會現象,和一套完整的經濟學思維架構結合,展示出「經濟學想像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所說:「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考方式」,本書引導讀者學會經濟學推理方式,從而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本書是為非經濟學專業學生撰寫的一部「一學期經濟學」教材,不僅在英語世界普遍獲得認同,同時被翻譯成簡體中文、日文、俄文、保加利亞文、匈牙利文等多種語言,堪稱經濟學教育領域一部標竿著作。使用院校包括:史丹佛大學、西雅圖大學、密西根大學、紐約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北加大、西安大略大學等數百所院校。

經濟學入門16堂課,讓我們思考、抉擇、行動,有了參考依據:

★要選A機會或B機會,你要考量什麼?

【機會成本】→某項行為的成本是人們賦予「次優機會」的價值,你選擇A,付出的代價就是次優機會B。

★要生產甲商品或乙商品,該如何抉擇?

【比較利益】→人們從事自認為有「比較利益」的活動。某些產品和服務親自生產的成本太高,就不自己做,而藉由交換獲取。

★為什麼颱風天菜價上漲,還是有人要買?

【需求價格彈性】→有些消費者對新鮮蔬菜特別偏好、需求高,無法以其他食材替代,因此需求彈性小。

★新聞裡「商品過剩大清倉」,是什麼意思?

【供給與需求】→買方和賣方的計畫不協調,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就會發生過剩,市場價格會傾向於下降。

★怎麼知道國家經濟是「強勁」還是「疲弱」?

【GDP】→衡量一國的整體績效的工具,亦即該國在一年內所生產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總價值,可以説明經濟總體運作的好壞。

想看懂商業底層邏輯,從升級經濟學腦袋開始。《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帶你入門,逐步洞悉商業世界的真實運作,走對職場求勝、商場獲利、財富自由之路。

作者简介

保羅.海恩(PaulHeyne,原版作者,1931-2000)

華盛頓大學經濟系傑出講師。他是大學經濟學教育的改革者,終生致力於改變僵化刻板的教學方式,被譽為美國「近25年來最優秀的經濟學教育工作者」之一。本書為其代表作,在全球享有盛譽。

彼得.勃特克(PeterBoettke,修訂版作者)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經濟中心副主任、美國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dPrychitko,修訂版作者)

北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

目录

Contents
封面
書名頁
推薦序|經濟學教材的革命 道格拉斯.諾斯
推薦序|以經濟學之眼看大千世界 楊少強
導讀|教會你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 劉瑞華
前言
第1章 經濟學的思考方式
1.1|認識秩序
1.2|社會協調的重要性
1.3|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1.4|智力工具:經濟學家的技能
1.5|藉由協調進行合作
1.6|交通號誌
1.7|遊戲規則
1.8|產權作為遊戲規則
1.9|經濟學理論的偏頗:缺點還是優點
1.10|偏頗還是結論
1.11|沒有理論就是糟糕的理論
●本章回顧
第2章 效率、交換與比較利益
2.1|好貨和劣品
2.2|對物質財富的誤解
2.3|貿易創造財富
2.4|值不值得?效率與價值
2.5|學會權衡:比較生產的機會成本
2.6|從專業化和交換中獲利
2.7|為什麼要專業化
2.8|從人際貿易到國際貿易,再到人際貿易
2.9|交易成本
2.10|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勵:中間人
2.11|中間人創造資訊
2.12|市場作為發現過程
2.13|一窺全貌:對於經濟成長的初次思考
2.14|尋求一個解釋
2.15|鼓勵專業化和交換的規則的演進
●本章回顧
第3章 無處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3.1|關於所謂的「需要」
3.2|邊際價值
3.3|分岔路口:日常選擇就是邊際選擇
3.4|需求曲線
3.5|需求法則
3.6|需求和需求量
3.7|需求自身也會變
3.8|任何事物都依賴於其他事物
3.9|通貨膨脹導致的錯覺
3.10|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
3.11|需求的價格彈性
3.12|對彈性的思考
3.13|彈性與總收入
3.14|對垂直需求的誤解
3.15|需求應當扮演何種角色
3.16|只有錢重要嗎?貨幣成本、其他成本和經濟計算
●本章回顧
第4章 成本和選擇:供給的概念
4.1|對機會成本的複習
4.2|成本和行為,與事物無關
4.3|我現在該做什麼?「沉沒成本」的無關性
4.4|生產者的成本作為機會成本
4.5|邊際機會成本
4.6|成本和供給
4.7|供給曲線
4.8|供給自身也會變
4.9|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
4.10|志願役制度的成本
4.11|供給的價格彈性
4.12|用成本論證正當性
●本章回顧
第5章 供給與需求:協調的過程
5.1|市場是計畫協調的過程
5.2|基本過程
5.3|競爭、合作與市場結清
5.4|改變市場條件
5.5|理解自由市場價格
5.6|中央計畫和知識問題
5.7|產權和制度
5.8|延伸閱讀:貨幣和利息的協調作用
●本章回顧
第6章 無意的後果:供需規律的更多應用
6.1|自然災害時供需的迷思
6.2|天災發生時供需的協調
6.3|限價的衝動
6.4|價格固定時的競爭
6.5|恰當的與不恰當的訊號
6.6|想在城裡找公寓?看訃聞吧
6.7|烈酒、烈性毒品:犯罪的誘因
6.8|脫脂牛奶、全脂牛奶和「牛奶黑幫」
6.9|價格下限與產量過剩
6.10|供給、需求和最低工資
6.11|奴隸貿易再次全球化
6.12|高價的體育、廉價的詩歌:該怪誰
6.13|成本決定價格嗎?
6.14|「退學者」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CD唱片
6.15|「山裡有黃金!」那又怎麼樣
6.16|甚至連屠夫都沒這個膽子
6.17|為什麼醫院裡換個便盆都這麼貴
6.18|延伸閱讀:正確地表示經濟問題
●本章回顧
第7章 利潤與虧損
7.1|工資、租金和利息:合約事先確定的所得
7.2|利潤:可正可負的所得
7.3|計算利潤:哪些東西應該計入成本
7.4|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比較
7.5|不確定性:利潤的必要條件
7.6|企業家
7.7|作為剩餘擁有者的企業家
7.8|非營利機構
7.9|企業家精神與市場過程
7.10|只碰運氣?
7.11|利潤與虧損作為協調的訊號:貨幣計量的作用
7.12|小心專家
7.13|延伸閱讀:期貨市場上的獲利
●本章回顧
第8章 詢價
8.1|定價的流行理論
8.2|艾德‧賽克登場
8.3|淨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法則
8.4|邊際收益的概念
8.5|為什麼邊際收益會低於價格?
8.6|讓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8.7|那些空位呢?
8.8|差別定價者的困境
8.9|學校作為詢價者
8.10|差別定價的策略
8.11|艾德.賽克找到了辦法
8.12|不滿情緒與「合理化」辯解
8.13|午餐價和晚餐價
8.14|重新思考成本加成
●本章回顧
第9章 競爭與政府政策
9.1|競爭作為一個過程
9.2|競爭的壓力
9.3|控制競爭
9.4|對競爭的限制
9.5|對於核心資源的競爭:100萬美元的計程車執照
9.6|競爭和財產權
9.7|政府政策的矛盾性
9.8|低於成本銷售
9.9|什麼是適當的成本
9.10|「掠奪者」和競爭
9.11|價格管制
9.12|「反托拉斯」政策
9.13|解釋和應用
9.14|垂直購併限制:競爭或反競爭
9.15|不同的觀點
9.16|關於競爭政策的評估
●本章回顧
第10章 外部性與衝突的權利
10.1|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10.2|無法十全十美
10.3|協商
10.4|藉由裁定減少外部性
10.5|抱怨的屋主
10.6|先例的重要性
10.7|劇烈變化帶來的問題
10.8|透過立法減少外部性
10.9|把成本降到最低
10.10|另一種辦法:徵收排放稅
10.11|污染許可證
10.12|效率和公平
10.13|泡泡法
10.14|權利和污染帶來的社會問題
10.15|交通壅塞是一種外部性
●本章回顧
第11章 市場與政府
11.1|私人還是公共
11.2|競爭和個人主義
11.3|經濟理論和政府行為
11.4|採取強制的權利
11.5|政府是必要的嗎
11.6|排除不付錢的人
11.7|搭便車問題
11.8|正外部性和搭便車
11.9|法律和秩序
11.10|國防
11.11|道路和學校
11.12|所得重分配
11.13|自願交易的管制
11.14|政府和公共利益
11.15|資訊和民主政府
11.16|民選官員的利益
11.17|集中效益,分散成本
11.18|正外部性和政府政策
11.19|人們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11.20|囚徒困境
11.21|政治制度的局限
●本章回顧
第12章 所得分配
12.1|供給者和需求者
12.2|資本和人力資源
12.3|人力資本與投資
12.4|產權與所得
12.5|實際權利、法律權利及道德權利
12.6|預期與投資
12.7|人還是機器
12.8|對生產性服務的衍生需求
12.9|誰與誰競爭
12.10|工會和競爭
12.11|貧困和不平等
12.12|為何不平等越演越烈
12.13|所得重分配
12.14|改變規則與社會合作
●本章回顧
第13章 衡量經濟體系的整體績效
13.1|國內生產毛額
13.2|GDP還是GNP
13.3|GDP作為國內經濟創造的總所得
13.4|GDP衡量的並非經濟體系中的所有購買支出
13.5|GDP作為總附加價值
13.6|附加價值是否總是正的
13.7|零星問題:未出售的存貨和二手貨
13.8|總量波動
13.9|失業和未就業
13.10|就業、未就業和失業
13.11|勞動力市場中的決策
13.12|失業和經濟衰退
13.13|通貨膨脹
13.14|1960年以來的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
13.15|什麼導致總量波動
13.16|延伸閱讀:國民所得統計的局限
●本章回顧
第14章 貨幣
14.1|貨幣的演化
14.2|法定貨幣的故事
14.3|當今貨幣的性質
14.4|市面上有多少貨幣
14.5|信用和信任
14.6|受管制的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
14.7|存款擴張與貨幣創造
14.8|美國聯準會作為監督者和規則實施者
14.9|聯準會的工具
14.10|貼現率
14.11|公開市場操作
14.12|貨幣均衡
14.13|但是是誰真正做主呢
14.14|延伸閱讀:那麼黃金呢
●本章回顧
第15章 經濟績效和真實世界中的政治
15.1|經濟大蕭條
15.2|經濟衰退期間究竟會發生什麼
15.3|一連串錯誤
15.4|貸款與協調:自由市場的儲蓄和投資
15.5|貸款與失調:不可持續的繁榮
15.6|蕭條即修正
15.7|貨幣政策何時有效
15.8|財政政策
15.9|掌握好時機的必要性
15.10|聯邦預算作為一種政策工具
15.11|任期和政治
15.12|無限度的赤字
15.13|為什麼不是各級政府都如此
15.14|自由裁量和規則
15.15|誰掌權
15.16|2008年金融危機
●本章回顧
第16章 國家的財富:全球化與經濟成長
16.1|誰富,誰窮
16.2|歷史記錄
16.3|經濟成長的源泉
16.4|外國投資
16.5|人力資本
16.6|石油來自我們的頭腦
16.7|經濟自由指數
16.8|私有產權的發展力
16.9|綜觀亞洲
16.10|亞洲之外
16.11|跨國GDP比較的難處
16.12|全球化及其不滿
16.13|公眾意見的力量
16.14|特殊利益的力量
16.15|外包的爭論:脫口秀還是分析
●本章回顧
後記|經濟學家知道什麼
問題與討論
重要詞彙
版權頁
······

最后修改:2024 年 09 月 0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