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革命》封面

内容簡介

☆女權主義先驅最富政治遠見的史論

☆在戰争邊緣只身前往巴黎而成的“勇氣之書”

“革命不是少數人的能力或陰謀所能制造的,也不是突如其來的短暫熱情的結果,它是智識進步的自然結果。這種進步會随社會的发展逐漸走向完善,從野蠻走向文明。”

一七八九年夏,巴士底獄陷落觸发了英國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政治辯論——“革命論戰”。沃斯通克拉夫特及其同路人對革命滿懷熱情和期許,希望英國效仿之。一七九二年底,她冒險前往巴黎考察,寫成此書。

沃斯通克拉夫特從道德視角透視法國大革命,視之為人類邁向理性、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一步。革命雖帶來混亂和暴力,但要理解革命真義,須超越其表面的動蕩,深入其背后的理論原則和長期影響。革命失敗了,也不應就此否定其核心理念,而應從中汲取教訓:革命成功需要一個在道德和智識上準備好接受自由和平等原則的民族。此作揭示了這位英國作家對法國革命的深刻哲學思考,以及她對人類進步和社會改革的樂觀心态,也提醒我們,歷史的進程是復雜而非線性的,革命和社會變革需要時間、耐心和持久努力方可實現其理想。

作者簡介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Wollstonecraft,1759—1797),英國啟蒙時代的作家與思想家,被視為西方女權主義思想史上的先驅,在教育與社會權利方面力倡男女平等。在其短暫一生,寫就《女子教育》《北歐書簡》《瑪麗:一部小說》《人權辯護》《瑪麗亞:女人之罪》等,尤以《女權辯》著稱于世。

李博婷

文學博士,英語文學譯者及研究者,北京大學教師。譯有《聰明的消遣》《打破風格》《北歐書簡》《女子教育》等。

目錄

最后修改:2024 年 09 月 0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