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文集(全三册)》封面

内容简介

我父亲吴宓(字雨僧,又字雨生)生于1894年,为庆贺和纪念他的130岁诞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吴宓家人不断努力搜集、整理、编辑和友好帮助校译的基础上,经三年精细校对审阅,终于将《吴宓文集》出版发行。这对关心和喜欢吴宓作品的读者来说,不能不算是一大喜讯。在此,作为吴宓的女儿及《文集》的编者,我谨代表全体家人向所有帮助过《文集》出版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以下对《文集》作点介绍。

我父亲吴宓自幼即对汉字之美有特殊的爱好,及长,酷爱读书,尤喜文学,少年时候,即屡试创作与翻译。清末在陕西家乡学习时,即撰有《陕西梦传奇》。赴京入清华学堂不久,就将美国名宿马登(Orison Swett Marden)所著之Pushing to the Front一书,译为《青年励志编》,在民国十年(1921)、十一年分刊于《中华新报》。又将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之长篇叙事诗《伊凡吉琳》(Evangeline),以己意增删补缀,改编为《沧桑艳传奇》,刊登于《益智杂志》。

民国三(1914)、四年间,父亲撰有《二城新事》(纪实小说)、《如是我闻》《榛梗杂话》《余生随笔》等,并为《清华周刊》撰写了三篇社论和《清华周刊临时增刊引》等。民国八(1919)、九年间,应《民心周报》之约,陆续撰写了《世界近史杂记》《欧战论略》等文。以上诸文,除《余生随笔》中论诗各篇已收入《吴宓诗话》外,因均属少年习作,不够成熟,本文集未予收录。其英文著作,仅将对外介绍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及中国文学现状的两篇文章(后一篇为演讲提纲),由整理者译出刊布,其余一概未收。有些文章,因与已出版吴宓著作内容重复,本书亦不收。

吴宓在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武汉大学及西南师范学院等校任教近半个世纪,主要讲授西洋文学、世界文学史、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比较、文学与人生、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等,均各撰有讲义,最能反映他毕生的教学内容与思想。可惜经过历次社会动乱,这些讲义悉被抄没、盗窃、毁弃,有些则因曾托人保管,而所托非人,最后无法索回。因此父亲所撰讲义,家中一概无存,其多年所作大量读书笔记,亦以上述原因,所剩无几。今其文集不能收录这些内容,实为憾事。读者朋友如有相关稿件线索,敬祈赐告,以便弥补此阙,使文集日趋完善。

本书所收的文章,主要为吴宓1921年自美留学回国任教后所译所作,散见于民国时期其所主编的《学衡杂志》《大公报·文学副刊》,及《大公报》《国闻周报》《中华新报》《宇宙风》等报刊。

《文集》编辑按常规分为著作及译作两大类。著作类中,又依据作者多年研习及教学的特点,分为偏重国学和偏重西学的上下两编。两编内部,按照主题整合:同主题文章,一般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综论性文章排在专题文章之前。不同主题之间,以空行分隔。

本书“著作编(上)”有两组专门阐发作者办学与办刊宗旨的文字。办学方面,吴宓在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或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制订办学方针、学程方案时,始终强调:“学问者,一无穷之事业也。其在人类,则与人类相终始;在国民,则与一国相终始;在个人,则与其一身相终始。”而其办刊又恰值新旧文化递嬗之际,新文化运动势头正盛,倡导者极力诋諆批判我国传统文化,只注重汲取和传播西方晚近一家一派之思想,不仅主张废除文言,通用白话,且有以罗马字母替代汉字之说。凡此,都使一向极其宝爱中西古今文明精华的吴宓异常痛心,尤其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使他产生了一种文化沦落的恐惧。于是联合学贯中西的同道之士,共同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示反抗。其于国学,切实精研,力求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于西学,介绍西洋思想,翻译西方古今之哲学、文学名著。又几番精心编撰《西洋文学精要书目》,引导热心西学的少年学子博览群书,深窥底奥,明白辨析,审慎取择,而不致道听途说,陷于一偏。以上思想,贯穿于其所有著译的文字中。

本书所收诗文作品,几乎全为民国时期所作。1949年后,作者自知未能“与时俱进”,为避免犯错,除为教学需要而撰写一些有关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的知识性材料,供学生参考外,再未主动发表过作品。仅有的三篇文章:《改造思想,站稳立场,勉为人民教师》,乃其1952年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改造运动的思想总结;《毛主席讲话对我之启示》及《再谈毛主席讲话对我之启示》两篇,则为受西南师院领导之命,为1957年4月学习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后所作之表态。这三篇文章均由西师代为发布,今按时间顺序附录于集末。

长期以来,吴宓被新文学派视为顽固守旧的保守派、新文化运动的绊脚石,倍加讥斥歪曲、排挤攻击,必欲除之而后快。其实吴宓一直在思考我国文化进步的问题,亦渴望“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他信奉阿诺德(Matthew Arnold)为文化所作的定义:“文化者,古今思想言论之最精美者(Culture is the best of what has been thought and said in the world)。”故主张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以造成中国之新文化。吴宓之所以不慊于新文化运动者,非以其新,实以其所主张之道理,所输入之材料,多有偏颇,既昧于大体,态度又激进武断,一切以新为贵,凡旧者皆斥之。

如新文化运动倡文学革命,强制推行白话而废文言。吴宓公开表示反对,谓:“白话可用,而文言断不可废。”此言一岀,立即被批为白话文的“绝对的反对者”,遭到了攻击,根本不容其说理。

其实吴宓并不绝对反对白话文。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即“屡言今日吾国文学界最急要之事,为创造一新文体,以固有之文字,表西来之思想,以旧形式入新材料,融合之后,完美无疵。此本极难之事,执笔者人人有责。时人竞尚语体,而欲铲除文言,未免有误。且无论文言、白话,皆必有其文心文律,皆必出以凝炼陶冶之工夫,而致于简洁明通之域。大凡文言首须求其明显,以避难涩饾饤。白话则首须求其雅洁,以免冗沓粗鄙。文言白话,各有其用,分野殊途,本可并存。然无论文言白话,皆须精心结撰,凝炼修饰如法,方有可观。昔日约翰生博士(Dr. Johnson)赞艾狄生(Addison)之文章,谓为familiar but not coarse, elegant but not ostentatious。其上半句可用作吾国今日白话之模范,下半句可用作吾国今日文言之模范”。吴宓自陈其所以使用白话文翻译《钮康氏家传》,“亦惟竞竞焉求尽一分子之责,以图白话之创造之改良而已”。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自由派的“弃旧图新”,与基于文化渐进观而主张“推陈出新”的学人之间的论战,许多年来,频频见于众多有关中国文学史的著作,观点结论大体相近,至于是否公正确切,还有待历史进一步检验。所幸随着时代进步、思想解放,近十几年来,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对此有所反思,有了更为客观的讨论。希望本《文集》所提供的材料,能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

《文集》的编译整理错漏之误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

目录

吴宓文集1
文前插图
出版说明
整理前言
著作编(上)
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之反应
论今日文学创造之正法
文学与人生
中国文学现状
民族生命与文学
论战争能振起民族精神并产生充实光辉之文学
文学与道德
我的小说观(《新旧因缘》第一回)
我的小说观
我之人生观
立鑔暂论之标准
论事之标准
人生问题大纲
一多总表
读章氏遗书
欧洲战后思想变迁之大势与吾国人应有之觉悟
为罢课救国者进一解
中华民族在抗敌苦战中所应持之信仰及态度
道德救国论
世界历史世界文学训示吾国人应积极抗敌苦战牺牲到底论
改造民族精神之管见
宗教精神与艺术修养
谈真诚不苟
简括之自白
介绍与自白
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
论孔教之价值
新孔学运动(郭斌龢君演讲)
孔诞小言
孔子圣诞感言
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开学日演说辞)
研究院发展计划意见书
由个人经验评清华教育之得失
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概况(1934年)
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概况(1936年)
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
沃姆中国教育谈
欧美大学之起原及大学教育之本旨
《学衡》杂志简章与启事
《学衡》杂志社、中华书局启事
《学衡》杂志对于译文的选择
《学衡》杂志卷首插画及评介
《学衡》杂志编者吴宓先生来函
《大公报·文学副刊》体例申言(答朱希祖君)
第五年之本副刊
第五年之本副刊编辑獒言
《武汉日报·文学副刊》序例
《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编者小言
《红楼梦》新谈
《石头记》评赞
《红楼梦》之文学价值
《石头记》之教训
《红楼梦》之人物典型
贾宝玉之性格
论紫鹃
王熙凤之性格
《红楼梦本事辨证》
《红楼梦》善本之新刊布
王际真英译节本《红楼梦》述评
《红楼梦》讲谈
个性虽殊,典型不异
《石头记》书中年岁考
评杨振声《玉君》
《浪漫的与古典的》
评《留西外史》
伦理小说《青年镜》序
王静安遗著之刊行
王静安纪念刊物
王静安遗书初集出版
王静安先生遗书续志
《苏曼殊年谱及其他》
评《湘绮楼日记》
评《歧路灯》
评陈铨《天问》
留法学生自传(盛成著《我的母亲》)
《清列朝后妃传稿》
评陈铨《冲突》
《小雨点》再版
《人海微澜》序
评卢葆华女士《血泪集》
佛典与今之翻译
《洙泗考信录评误》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廉俭救国说》
《崇德老人八十自订年谱》
《归心》
茅盾著长篇小说《子夜》
公民教育丛书《国族精神》(附《国族精神论例浅释》)
劝世人多读正经书
续谈读书
(民国)二十四年我爱读的书
中学生课外优良读物介绍
论诗之创作(答方玮德君)
诗韵问题之我见
《旧诗新话》
《南帆集》序
《艮斋诗草》后序
《西安围城诗录》序
评顾随《无病词》《味辛词》
环天诗人逝世
吴芳吉论史诗计划书跋
吴芳吉述家中情形书跋
评王越《风沙集》
评萧公权《反五苦诗》
《吴宓诗集》编辑例言
《吴宓诗集》刊印自序
《吴宓诗集》自识
《宴池诗录甲集》
凌宴池诗跋
胡步川著诗集《雕虫集》序言
李自苏先生绝笔诗
《志学斋诗集》序
笔答周显忠君问词与曲之分别
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河自尽之详情(附遗喔原文)
悼辜鸿铭先生
王静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
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博士逝世
挽徐志摩君
徐志摩与雪莱
白屋诗人吴芳吉逝世
白屋诗人吴芳吉逝世续志
《新月》月刊第二卷第五号
《新月》第二卷第六、七期
《优生月刊》
《国风》半月刊创刊号
吴宓文集2
文前插图
著作编(下)
文学研究法
西洋文学精要书目
西洋文学入门必读书目
研究文学必读书籍
“文学与人生”应读书目
诗学总论
英文诗话
英诗浅释
英诗之韵律形式
牛津尖塔诗
安诺德《鲛人歌》
论罗色蒂女士之诗
穆莱教授新著《诗之古典传统》
希腊文学史
希腊罗马之文化与中国
支那客谈欧洲事
十三世纪之综合(清华教授在文友会之演讲)
罗马历法简说
关于英国小说
美国文学批评
美国文学新解
文人三十自忏
蜗逊论心理学与文学
摩拉论传记文学
福禄特尔与法国文学
福禄特尔之《坦白少年》
福禄特尔著《查德熙传》哈代评传
易班乃士评传
易卜生诞生百年纪念
但因诞生百年纪念
哈代纪念迈里迭斯之文
罗色蒂诞生百年纪念
以爱情喻理想
卢梭逝世百五十年纪念
托尔斯泰诞生百年纪念
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年纪念
戈斯密诞生二百年纪念
彭衍诞生三百年纪念
《圣伯甫释正宗》
圣伯甫之《月曜谈》
圣伯甫略传
雷兴诞生二百年纪念(上)
雷兴诞生二百年纪念(下)
弗列得力·希雷格尔逝世百年纪念
《欧那尼》排演百年纪念
劳伦斯逝世
斯特来奇逝世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
QutlinesofanAddresson“TheHumanismoflrvingBabbitt"
关于“欧文·白璧德的人文主义”的演讲提纲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卷一
薛尔曼《现代文学论序》
《柯克斯论古学之精神》
《柯克斯论进步之幻梦》
介绍《文学评论之原理》
《日本中国现代之思想》
西人研究中国绘画之新著
《年节与圣诞节》
《斯宾格勒之文化论》
斯宾格勒《西土沉沦论》述评
中国字改用罗马字母之主张
韦拉里诗译成汉文
雪莱新传
雪莱献玛丽诗(其一)
亚伦·波之影响
葛兰坚论《梅子与棱镜》
《近世文明》
《三国志》与《西游记》
曼殊斐尔之日记
曼殊斐尔之书札
《英雄之死》
穆尔论“绝对之鬼”
-九二八年诺贝尔文学奖金为挪威小说家翁德塞女士所得
李思纯译《仙河集》
《王孙哈鲁纪游诗》(第三集)
德效骞撰《古代中国伦理学上权力与自由的冲突》
评美子女士《世界文艺批评史》
《多兹华》
《巴尔札克新传》
《梭伦与克里苏》
李普曼《道德引言》
《潘彼得》
最近美国文学中之中国儿童
伍鲁夫《假我一室》
《布朗乃尔与美国之新野蛮主义》
新任英国桂冠诗人梅丝斐尔
瑞恰慈演讲《论信仰》
路易斯论《治术》
路易斯论《西人与时间之观念》
《碎瓦集》
《少年维特之烦恼》
阿米儿恋史英译
《佳壤》
《佳壤》再志
《傲慢与偏见》译序
《老妇谭》译序
《中国欧洲文化交通史》
杜威论哲学与文化
柏格森新著《道德宗教之两源》
傅东华译《失乐园》
《被幽囚的普罗米修士》
《梵文学史》
《印度文学》
《意大利文学史》
顾理雅论《中国人之宇宙观》
《辜律己未刊书札》
《韩国文苑》
《歌德之认识》
《万国评论》
《两星期评论》创刊百年纪念
吴宓文集3
文前插图
译作编
穆莱撰《希腊对于世界将来之价值》赖斯德撰《罗马之家族及社会生活》
葛兰坚《论新》
马西尔撰《白璧德之人文主义》
白壁德论《民治与领袖》
白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
《世界文学史》
钢和泰男爵撰《一七三四年班禅喇嘛告谕译释》
亨勒撰《物质生命心神论》
葛兰坚撰《但丁《神曲》通论》
吉罗德夫人《论循规蹈矩之益与纵性任情之害》
雷赫完撰《孔子老子学说对于德国青年之影响》
韦拉里论理智之危机
韦拉里说诗中韵律之功用
穆尔论现今美国之新文学
穆尔论自然主义与人文丰义之文学
白壁德论今后诗之趋势
古拉塞作事格言
班达论智识阶级之罪恶
佛斯特《小说杂论》
拉塞尔论柏格森之哲学
薛尔曼评传
钮康氏家传(前六回)
《名利场》(第一回)
附录
改造思想,站稳立场,勉为人民教师
毛主席讲话给我之启示
再谈毛主席讲话对我之启示
······

最后修改:2024 年 12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