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文集(全三冊)》封面

内容簡介

我父親吳宓(字雨僧,又字雨生)生于1894年,為慶賀和紀念他的130歲誕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吳宓家人不斷努力搜集、整理、編輯和友好幫助校譯的基礎上,經三年精細校對審閱,終于将《吳宓文集》出版发行。這對關心和喜歡吳宓作品的讀者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大喜訊。在此,作為吳宓的女兒及《文集》的編者,我謹代表全體家人向所有幫助過《文集》出版的同志們表示深深的感謝。

以下對《文集》作點介紹。

我父親吳宓自幼即對漢字之美有特殊的愛好,及長,酷愛讀書,尤喜文學,少年時候,即屢試創作與翻譯。清末在陝西家鄉學習時,即撰有《陝西夢傳奇》。赴京入清華學堂不久,就将美國名宿馬登(Orison Swett Marden)所著之Pushing to the Front一書,譯為《青年勵志編》,在民國十年(1921)、十一年分刊于《中華新報》。又将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之長篇叙事詩《伊凡吉琳》(Evangeline),以己意增删補綴,改編為《滄桑豔傳奇》,刊登于《益智雜志》。

民國三(1914)、四年間,父親撰有《二城新事》(紀實小說)、《如是我聞》《榛梗雜話》《余生随筆》等,并為《清華周刊》撰寫了三篇社論和《清華周刊臨時增刊引》等。民國八(1919)、九年間,應《民心周報》之約,陸續撰寫了《世界近史雜記》《歐戰論略》等文。以上諸文,除《余生随筆》中論詩各篇已收入《吳宓詩話》外,因均屬少年習作,不夠成熟,本文集未予收錄。其英文著作,僅将對外介紹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及中國文學現狀的兩篇文章(后一篇為演講提綱),由整理者譯出刊布,其余一概未收。有些文章,因與已出版吳宓著作内容重復,本書亦不收。

吳宓在東南大學、東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燕京大學、武漢大學及西南師范學院等校任教近半個世紀,主要講授西洋文學、世界文學史、英國浪漫詩人、中西詩比較、文學與人生、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紀史等,均各撰有講義,最能反映他畢生的教學内容與思想。可惜經過歷次社會動亂,這些講義悉被抄沒、盜竊、毀棄,有些則因曾托人保管,而所托非人,最后無法索回。因此父親所撰講義,家中一概無存,其多年所作大量讀書筆記,亦以上述原因,所剩無幾。今其文集不能收錄這些内容,實為憾事。讀者朋友如有相關稿件線索,敬祈賜告,以便彌補此阙,使文集日趨完善。

本書所收的文章,主要為吳宓1921年自美留學回國任教后所譯所作,散見于民國時期其所主編的《學衡雜志》《大公報·文學副刊》,及《大公報》《國聞周報》《中華新報》《宇宙風》等報刊。

《文集》編輯按常規分為著作及譯作兩大類。著作類中,又依据作者多年研習及教學的特點,分為偏重國學和偏重西學的上下兩編。兩編内部,按照主題整合:同主題文章,一般以发表時間先后為序,綜論性文章排在專題文章之前。不同主題之間,以空行分隔。

本書“著作編(上)”有兩組專門闡发作者辦學與辦刊宗旨的文字。辦學方面,吳宓在創辦清華國學研究院,或為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制訂辦學方針、學程方案時,始終強調:“學問者,一無窮之事業也。其在人類,則與人類相終始;在國民,則與一國相終始;在個人,則與其一身相終始。”而其辦刊又恰值新舊文化遞嬗之際,新文化運動勢頭正盛,倡導者極力诋諆批判我國傳統文化,只注重汲取和傳播西方晚近一家一派之思想,不僅主張廢除文言,通用白話,且有以羅馬字母替代漢字之說。凡此,都使一向極其寶愛中西古今文明精華的吳宓異常痛心,尤其對漢字拉丁化的主張,使他產生了一種文化淪落的恐懼。于是聯合學貫中西的同道之士,共同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示反抗。其于國學,切實精研,力求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于西學,介紹西洋思想,翻譯西方古今之哲學、文學名著。又幾番精心編撰《西洋文學精要書目》,引導熱心西學的少年學子博覽群書,深窺底奧,明白辨析,審慎取擇,而不致道聽途說,陷于一偏。以上思想,貫穿于其所有著譯的文字中。

本書所收詩文作品,幾乎全為民國時期所作。1949年后,作者自知未能“與時俱進”,為避免犯錯,除為教學需要而撰寫一些有關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的知識性材料,供學生參考外,再未主動发表過作品。僅有的三篇文章:《改造思想,站穩立場,勉為人民教師》,乃其1952年參加全國高校思想改造運動的思想總結;《毛主席講話對我之啟示》及《再談毛主席講話對我之啟示》兩篇,則為受西南師院領導之命,為1957年4月學習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后所作之表态。這三篇文章均由西師代為发布,今按時間順序附錄于集末。

長期以來,吳宓被新文學派視為頑固守舊的保守派、新文化運動的絆腳石,倍加譏斥歪曲、排擠攻擊,必欲除之而后快。其實吳宓一直在思考我國文化進步的問題,亦渴望“真正的新文化運動得以发生”。他信奉阿諾德(Matthew Arnold)為文化所作的定義:“文化者,古今思想言論之最精美者(Culture is the best of what has been thought and said in the world)。”故主張兼取中西文明之精華而熔鑄之、貫通之,以造成中國之新文化。吳宓之所以不慊于新文化運動者,非以其新,實以其所主張之道理,所輸入之材料,多有偏頗,既昧于大體,态度又激進武斷,一切以新為貴,凡舊者皆斥之。

如新文化運動倡文學革命,強制推行白話而廢文言。吳宓公開表示反對,謂:“白話可用,而文言斷不可廢。”此言一岀,立即被批為白話文的“絕對的反對者”,遭到了攻擊,根本不容其說理。

其實吳宓并不絕對反對白話文。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他即“屢言今日吾國文學界最急要之事,為創造一新文體,以固有之文字,表西來之思想,以舊形式入新材料,融合之后,完美無疵。此本極難之事,執筆者人人有責。時人競尚語體,而欲鏟除文言,未免有誤。且無論文言、白話,皆必有其文心文律,皆必出以凝煉陶冶之工夫,而致于簡潔明通之域。大凡文言首須求其明顯,以避難澀饾饤。白話則首須求其雅潔,以免冗沓粗鄙。文言白話,各有其用,分野殊途,本可并存。然無論文言白話,皆須精心結撰,凝煉修飾如法,方有可觀。昔日約翰生博士(Dr. Johnson)贊艾狄生(Addison)之文章,謂為familiar but not coarse, elegant but not ostentatious。其上半句可用作吾國今日白話之模范,下半句可用作吾國今日文言之模范”。吳宓自陳其所以使用白話文翻譯《鈕康氏家傳》,“亦惟競競焉求盡一分子之責,以圖白話之創造之改良而已”。

新文化運動激進派的“破舊立新”、自由派的“棄舊圖新”,與基于文化漸進觀而主張“推陳出新”的學人之間的論戰,許多年來,頻頻見于衆多有關中國文學史的著作,觀點結論大體相近,至于是否公正确切,還有待歷史進一步檢驗。所幸随着時代進步、思想解放,近十幾年來,已有相當多的學者對此有所反思,有了更為客觀的讨論。希望本《文集》所提供的材料,能促進相關研究的深入。

《文集》的編譯整理錯漏之誤難免,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作者簡介

目錄

吳宓文集1
文前插圖
出版說明
整理前言
著作編(上)
論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之反應
論今日文學創造之正法
文學與人生
中國文學現狀
民族生命與文學
論戰争能振起民族精神并產生充實光輝之文學
文學與道德
我的小說觀(《新舊因緣》第一回)
我的小說觀
我之人生觀
立鑔暫論之标準
論事之标準
人生問題大綱
一多總表
讀章氏遺書
歐洲戰后思想變遷之大勢與吾國人應有之覺悟
為罷課救國者進一解
中華民族在抗敵苦戰中所應持之信仰及态度
道德救國論
世界歷史世界文學訓示吾國人應積極抗敵苦戰犧牲到底論
改造民族精神之管見
宗教精神與藝術修養
談真誠不苟
簡括之自白
介紹與自白
孔子之價值及孔教之精義
論孔教之價值
新孔學運動(郭斌龢君演講)
孔誕小言
孔子聖誕感言
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過(開學日演說辭)
研究院发展計劃意見書
由個人經驗評清華教育之得失
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概況(1934年)
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概況(1936年)
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學程一覽
沃姆中國教育談
歐美大學之起原及大學教育之本旨
《學衡》雜志簡章與啟事
《學衡》雜志社、中華書局啟事
《學衡》雜志對于譯文的選擇
《學衡》雜志卷首插畫及評介
《學衡》雜志編者吳宓先生來函
《大公報·文學副刊》體例申言(答朱希祖君)
第五年之本副刊
第五年之本副刊編輯獒言
《武漢日報·文學副刊》序例
《武漢日報·文學副刊》編者小言
《紅樓夢》新談
《石頭記》評贊
《紅樓夢》之文學價值
《石頭記》之教訓
《紅樓夢》之人物典型
賈寶玉之性格
論紫鵑
王熙鳳之性格
《紅樓夢本事辨證》
《紅樓夢》善本之新刊布
王際真英譯節本《紅樓夢》述評
《紅樓夢》講談
個性雖殊,典型不異
《石頭記》書中年歲考
評楊振聲《玉君》
《浪漫的與古典的》
評《留西外史》
倫理小說《青年鏡》序
王靜安遺著之刊行
王靜安紀念刊物
王靜安遺書初集出版
王靜安先生遺書續志
《蘇曼殊年譜及其他》
評《湘绮樓日記》
評《歧路燈》
評陳铨《天問》
留法學生自傳(盛成著《我的母親》)
《清列朝后妃傳稿》
評陳铨《沖突》
《小雨點》再版
《人海微瀾》序
評盧葆華女士《血淚集》
佛典與今之翻譯
《洙泗考信錄評誤》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廉儉救國說》
《崇德老人八十自訂年譜》
《歸心》
茅盾著長篇小說《子夜》
公民教育叢書《國族精神》(附《國族精神論例淺釋》)
勸世人多讀正經書
續談讀書
(民國)二十四年我愛讀的書
中學生課外優良讀物介紹
論詩之創作(答方玮德君)
詩韻問題之我見
《舊詩新話》
《南帆集》序
《艮齋詩草》后序
《西安圍城詩錄》序
評顧随《無病詞》《味辛詞》
環天詩人逝世
吳芳吉論史詩計劃書跋
吳芳吉述家中情形書跋
評王越《風沙集》
評蕭公權《反五苦詩》
《吳宓詩集》編輯例言
《吳宓詩集》刊印自序
《吳宓詩集》自識
《宴池詩錄甲集》
凌宴池詩跋
胡步川著詩集《雕蟲集》序言
李自蘇先生絕筆詩
《志學齋詩集》序
筆答周顯忠君問詞與曲之分别
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河自盡之詳情(附遺喔原文)
悼辜鴻銘先生
王靜安先生逝世周年紀念
德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博士逝世
挽徐志摩君
徐志摩與雪萊
白屋詩人吳芳吉逝世
白屋詩人吳芳吉逝世續志
《新月》月刊第二卷第五号
《新月》第二卷第六、七期
《優生月刊》
《國風》半月刊創刊号
吳宓文集2
文前插圖
著作編(下)
文學研究法
西洋文學精要書目
西洋文學入門必讀書目
研究文學必讀書籍
“文學與人生”應讀書目
詩學總論
英文詩話
英詩淺釋
英詩之韻律形式
牛津尖塔詩
安諾德《鲛人歌》
論羅色蒂女士之詩
穆萊教授新著《詩之古典傳統》
希臘文學史
希臘羅馬之文化與中國
支那客談歐洲事
十三世紀之綜合(清華教授在文友會之演講)
羅馬歷法簡說
關于英國小說
美國文學批評
美國文學新解
文人三十自忏
蝸遜論心理學與文學
摩拉論傳記文學
福祿特爾與法國文學
福祿特爾之《坦白少年》
福祿特爾著《查德熙傳》哈代評傳
易班乃士評傳
易卜生誕生百年紀念
但因誕生百年紀念
哈代紀念邁里迭斯之文
羅色蒂誕生百年紀念
以愛情喻理想
盧梭逝世百五十年紀念
托爾斯泰誕生百年紀念
馬勒爾白逝世三百年紀念
戈斯密誕生二百年紀念
彭衍誕生三百年紀念
《聖伯甫釋正宗》
聖伯甫之《月曜談》
聖伯甫略傳
雷興誕生二百年紀念(上)
雷興誕生二百年紀念(下)
弗列得力·希雷格爾逝世百年紀念
《歐那尼》排演百年紀念
勞倫斯逝世
斯特來奇逝世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談》
QutlinesofanAddresson“TheHumanismoflrvingBabbitt"
關于“歐文·白璧德的人文主義”的演講提綱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卷一
薛爾曼《現代文學論序》
《柯克斯論古學之精神》
《柯克斯論進步之幻夢》
介紹《文學評論之原理》
《日本中國現代之思想》
西人研究中國繪畫之新著
《年節與聖誕節》
《斯賓格勒之文化論》
斯賓格勒《西土沉淪論》述評
中國字改用羅馬字母之主張
韋拉里詩譯成漢文
雪萊新傳
雪萊獻瑪麗詩(其一)
亞倫·波之影響
葛蘭堅論《梅子與棱鏡》
《近世文明》
《三國志》與《西游記》
曼殊斐爾之日記
曼殊斐爾之書札
《英雄之死》
穆爾論“絕對之鬼”
-九二八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為挪威小說家翁德塞女士所得
李思純譯《仙河集》
《王孫哈魯紀游詩》(第三集)
德效骞撰《古代中國倫理學上權力與自由的沖突》
評美子女士《世界文藝批評史》
《多茲華》
《巴爾札克新傳》
《梭倫與克里蘇》
李普曼《道德引言》
《潘彼得》
最近美國文學中之中國兒童
伍魯夫《假我一室》
《布朗乃爾與美國之新野蠻主義》
新任英國桂冠詩人梅絲斐爾
瑞恰慈演講《論信仰》
路易斯論《治術》
路易斯論《西人與時間之觀念》
《碎瓦集》
《少年維特之煩惱》
阿米兒戀史英譯
《佳壤》
《佳壤》再志
《傲慢與偏見》譯序
《老婦譚》譯序
《中國歐洲文化交通史》
杜威論哲學與文化
柏格森新著《道德宗教之兩源》
傅東華譯《失樂園》
《被幽囚的普羅米修士》
《梵文學史》
《印度文學》
《意大利文學史》
顧理雅論《中國人之宇宙觀》
《辜律己未刊書札》
《韓國文苑》
《歌德之認識》
《萬國評論》
《兩星期評論》創刊百年紀念
吳宓文集3
文前插圖
譯作編
穆萊撰《希臘對于世界将來之價值》賴斯德撰《羅馬之家族及社會生活》
葛蘭堅《論新》
馬西爾撰《白璧德之人文主義》
白壁德論《民治與領袖》
白璧德論歐亞兩洲文化
《世界文學史》
鋼和泰男爵撰《一七三四年班禅喇嘛告谕譯釋》
亨勒撰《物質生命心神論》
葛蘭堅撰《但丁《神曲》通論》
吉羅德夫人《論循規蹈矩之益與縱性任情之害》
雷赫完撰《孔子老子學說對于德國青年之影響》
韋拉里論理智之危機
韋拉里說詩中韻律之功用
穆爾論現今美國之新文學
穆爾論自然主義與人文豐義之文學
白壁德論今后詩之趨勢
古拉塞作事格言
班達論智識階級之罪惡
佛斯特《小說雜論》
拉塞爾論柏格森之哲學
薛爾曼評傳
鈕康氏家傳(前六回)
《名利場》(第一回)
附錄
改造思想,站穩立場,勉為人民教師
毛主席講話給我之啟示
再談毛主席講話對我之啟示
······

最后修改:2024 年 12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