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簡介
哲學起源于思想對人的存在方式或思想方式的反身困惑,不可思議的命運、無法回避的苦難、一籌莫展的悖論和難以解決的矛盾才是哲學必須面對的。哲學反思困難和苦難,不研究快樂和幸福,除非快樂變成了災難。
讀了《一個或所有問題》 ,才知道有人覺得時機已經成熟,立刻要教給哲學說中國話。余不幸選上哲學這行當,成天讀外國人的文字,心里早有怨氣,今天讀到中國人自己寫的哲學,不說“符碼”“邏輯斯蒂”“此在”,直截了當說“語詞”“道理”“人”,讀着就暢快。不僅文字如此,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原生的,你不在各種學說的夾縫里兜圈子,直赴問題本身,我相信這是真正從事哲學的不二法門。大概也因此,書寫得生氣勃勃。
——摘自陳嘉映《哲學的用途——致趙汀陽》
--
趙汀陽的原創哲學作品,提出“創世存在論”的形而上學論斷,其核心觀念,是創造者視域和動詞哲學,這是傳統哲學因文化或歷史原因而錯過的重要問題。很久以來,創造者和創世論的問題“法定地”歸屬于神學,人的思想身份被設定為認識者,而認識者的視域落在了“名詞哲學”上,研究如何知道“什麼是什麼”。追蹤名詞的視力看見了靜态事物,但對于動态行為就視線模糊了。名詞無法說明動詞,而人類行為及其創作困境都是動詞造成的,名詞思維不足以穿透甚至錯過了人類的存在何以存在的存在論問題。
人類作為創造者,思想對象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于是,可能世界從邏輯概念變成了如何為存在建立秩序的創世存在論問題。自然沒有指定人類必然和必須產生如此這般的文明,歷史性的文明創制并非基于必然的真理,而是基于對可能性的選擇和設計,所以說,本源始于創制,或者,創制即本源,因此,把可能性創制為現實性就是一個存在論的本源問題。
作者簡介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主要代表作有《論可能生活》(1994)、《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2005)、《壞世界研究: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2009)、《第一哲學的支點》(2013)、《天下的當代性:世界秩序的實踐與想象》(2016)、《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2016)、《四種分叉》(2017)、《歷史·山水·漁樵》(2019)等。2023年三聯書店将陸續出版“趙汀陽集”。
目錄
修訂版前言一本作為草稿的書引論:問題的問題就變成哲學問題
1入手問題
2認識者視域
3知識和信仰的循環
4知識論的最后努力
5反思性和未成性
6創造者視域
7事物與事實
8最大的與最重要的
9名詞思維與動詞思維
10哲學語法和動詞邏輯
11人類的先定不和諧
12元性質
13無立場
14反客為主的創造物
15歷史性和未來性
16還原論、整體論和循環論
17自反性與自明性
18小寫的創造者
19結尾是沒有答案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