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人類、海洋與海產長期互動的歷史。同時完整梳理了冰島海域、北海、紐芬蘭島及新英格蘭漁場的興盛、危機與衰亡,直視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氣候與海洋危機。
一部涵蓋全球各文明的漁業全史
你餐桌上的每一道海鮮
都是人類生存的見證者
現在人們每天都能吃到魚,但你知道這些魚來自何方,人類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魚的嗎?
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海鮮具有獨特的口感和風味,是全世界衆多國家和地區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海鮮不僅是一種食物,還具有多重文化和社會意義。在中國文化中,魚是富庶、繁榮的象征,常在節日和慶典中作為佳肴出現,寓意“年年有余”;金魚等觀賞魚,不僅美化了環境,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釣魚不僅是一種休閑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動;海鮮產業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出口商品。
考古學家布萊恩·費根從200萬年前,古人類徒手捉住第一只鲶魚開始,以重大考古发現揭示中國、埃及、羅馬、日本等國家和地中海、波羅的海、中南半島、安地斯山脈等地區的各個文明社會如何在不同的地理與氣候條件下,借由掌握海洋與各種魚類的特性而生存下來。
國家地理學會、《大英百科全書》《微軟電子百科全書》專業顧問全新力作,帶你奔赴一場鮮活生動的文明盛宴。
沒有魚干就沒有金字塔?沒有洞里薩湖的水上人家及鲶魚,吳哥窟就建不成?細數200萬年以來,人類“因魚而起”的文明變遷、經濟发展與帝國興衰。
一部涵蓋全球各文明的漁業全史。你餐桌上的每一道海鮮,都是人類生存的見證者。89張珍貴插圖,看“吃魚”如何改變世界。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
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
被美國考古學學會授予“公共教育獎”
被專業考古學家學會授予“傑出服務獎”
布萊恩·費根是世界著名考古作家之一。曾任贊比亞利文斯頓博物館史前館館長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人類學教授,目前退休保留榮譽教授頭銜。他致力于向公衆傳播考古學,是《科學美國人》《智族GQ》等流行雜志的撰稿人,還曾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合作拍攝過“失落的文明系列”等紀錄片。此外,他還是多媒體教學專家,因在考古和教育領域的貢獻,被美國考古學學會授予“公共教育獎”。至今出版專著50余本,其中《掠奪尼羅河》《偉大的共存》《床的人類史》等已被譯成中文出版,深受讀者喜愛。
目錄
第一卷伺機而動的捕魚先祖第1章魚骨告訴你,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秘密
人類祖先覓食指南
藏在骨制矛頭中的演化奇迹
第2章史前人類生存策略
捕魚奇談:給魚撓癢癢
獨木舟時代的跨海探險
魚叉與投擲棒:獵魚人擁有了“武器”
第3章“第一個吃貝類的人”
消失的陸地:揭開貝冢之謎
人類能在多種環境生存,貝類是ZUI大功臣?
第4章度過后冰期時代
发酵魚:獨特的食物保存法帶來飲食新風味
波羅的海上的漁獵史詩
鐵門峽的巨鲟傳說
第5章日本繩文人征服海洋
烹饪藝術與季節性生存策略
繩文人是北美大陸的首批定居者?
第6章美洲首批定居者的生存之旅
追蹤遠古獵人的遷徙足迹
揭秘人類南遷之謎
第7章海獅皮艇上的美國西北部漁民
阿留申人的海上經濟與文化
社群聯盟:社會等級劃分初露端倪
第8章航海奇迹與海上帝國
傳說中的隐秘天堂
如何對抗自然之力?
貿易控制與權力游戲
第9章在疾病與戰争中求生
随海平面波動的卡盧薩人
鲨魚獵人與失落的文明
第10章“大魚來了!”
航行在大洋洲與太平洋諸島之間
遠航“中轉站”——塔希提島
養魚“巨”戶:夏威夷島民
第二卷從沉默到改變世界
第11章沒有魚干就沒有金字塔?
尼羅河盛宴
魚類成為商品
吉薩金字塔工人的食糧
第12章在地中海捕魚
漁業大豐收
誰把海鮮變成了佳肴?
屠殺金槍魚
咸魚腌制工場
第13章羅馬人的“養魚”文化
鳗魚帝國:探索水下農場
豪門魚塘和魚癡
第14章食魚族與紅海經濟
紅海奇遇
繞過“香料之角”,南下阿扎尼亞
第15章厄立特里亞海:越過世界邊緣
蘇美爾文明的搖籃
“與來自河流深處的大蛇碰個正着”
第16章東方漁業“黃金時代”
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魚市
東南亞海上貿易與帝國興衰
第17章鳀魚與印加文明
南美早期漁業社區——霧中綠洲
“可憐的小魚擠作一團”
“魚干”與安第斯文明的起落
第三卷富庶的終結
第18章中世紀魚宴
鯉魚“榮耀”
天賜的美食:鲱魚罐頭的誕生
是漁民,也是海盜
第19章鳕魚傳奇:海洋里的牛肉
北歐:漁業變革起始地
同位素、貿易站和錘魚機
魚類貿易中心——布里斯托港
第20章“取之不盡的嗎哪”
競逐紐芬蘭漁場
來自深海的祝福
第21章最大、最容易捕撈的魚類消失殆盡
長線固定釣、拖網和蒸汽漁船
工業化捕撈:漁場的終結
結語
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