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世界曾经通过三次外交事件考验日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然而,日本最终都没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以外交交涉为切入点,围绕日本历史上的三次选择,即如何处理“九一八”事变、是否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对美关系是战还是和?详述日本最终“滑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旋涡的来龙去脉。作者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和广泛的档案资料,深入分析日本的政治、外交和媒体环境,剖析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决策失误,揭示了日本在近代史上多次选择战争的道路,尤其是在二战期间选择与美国对抗并最终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
加藤阳子,1960年出生于日本埼玉县,曾任山梨大学助理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专攻日本近现代史。代表作品有《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浙江人民出版...
作者简介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世界曾经通过三次外交事件考验日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然而,日本最终都没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以外交交涉为切入点,围绕日本历史上的三次选择,即如何处理“九一八”事变、是否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对美关系是战还是和?详述日本最终“滑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旋涡的来龙去脉。作者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和广泛的档案资料,深入分析日本的政治、外交和媒体环境,剖析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决策失误,揭示了日本在近代史上多次选择战争的道路,尤其是在二战期间选择与美国对抗并最终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
加藤阳子,1960年出生于日本埼玉县,曾任山梨大学助理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专攻日本近现代史。代表作品有《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病入股肱:日本近代史上的天皇与军队》(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等。
【译者介绍】
章霖,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毕业,文学博士,专攻日本近代史,现就职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译著有《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毁灭与重生: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
目录
序/001第一章国家书写历史之时,历史诞生之时/001
一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世界/003
讲授的内容不受年龄限制/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态度
二将现代的史料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对照/008
战争是政治与外交的延续/不同的“战后”,模糊的“牺牲”/历史中的冲绳/天皇在全国战殁者追悼式上的致辞/国民与天皇的关系/日本政府向国民与国际社会传达了什么?/首相谈话中的日本近代历史/对日本来说何谓战后?/殖民帝国日本的经济实力/日本帝国与占领地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三当历史被书写时/039
国家如何创造历史?/7世纪发生在东亚的中日战争/“日本国使”
四历史的开端/046
在公元前5世纪发出的历史之问/通过话语去接近事实/当历史以国民为对象被书写/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应当放任北美殖民地独立?/世界面临的重大选择
第二章人们的选择与周边环境:阅读李顿报告书/065
一日本站在“世界道路”前/067
日本与世界交锋的瞬间/选择/“九一八”事变:为了准备未来的战争而产生的占领计划/是非将随史料留存/派遣李顿调查团的经过/李顿在结束调查后说的话/李顿要告诉日本的是战争的历史/李顿提出的“世界道路”/李顿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李顿提出的10项条件/李顿写给姐姐的信/查塔姆研究所里的赞成意见:现实的处方/“中国没有做出任何牺牲就收复了满洲”/“大众并不知晓事件的真相”
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选项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108
日本在等待报告书过程中的反应/溥仪与“满洲国”/中国方面的反应/日本所忌惮的/关东军所厌恶的/理解选择的困难所在/继续占领还是归还土地?/日本给出的选项,李顿给出的选项/李顿的设问:东三省还是全中国?
三当日本做出选择时,当权者在考虑什么?/135
被“压制”和“煽动”这两个关键词所掩盖的问题/什么因素制
约着政府和当权者的主张?/牧野伸显:满族人也进行了呼应/天皇:可以做到中日亲善吗?/西园寺公望:要成为裁判员/松冈洋右要确保的底线/松冈洋右的努力交涉/“世界道路”再次被摆到日本面前
第三章军事同盟的含义:在20天里缔结的三国军事同盟/153
一军事同盟的含义/155
迫使人类做出重大选择的军事同盟/时间对德国不利/对军事同盟的讨论已成为日本的现实问题/枢密院的审查只用了一天/军事同盟需要哪些要素?
二为什么德国和日本都那么着急?/171
英国的第二选择/当国家消失时会发生什么?/仅用了20天签署的条约/大众媒体收到的审查标准/同意加入三国同盟的御前会议/为什么首相和外相的预测不如军部准确?/“取毅然之态度则战争可避”/在条约签订前更迭海军大臣/阅读条文/条约第三条以委婉的方式将美国作为假想敌/所谓“大东亚”是指什么地方?/德国是否理解了条约前文的意思?
三“不要错过公共汽车”/201
为什么日本没有拒绝?/日本希望缔结三国同盟、加强与德国关系的理由/为了牵制德国而与德国结盟/使用“大东亚共
荣圈”概念的理由/五角大楼的尤达大师关注的问题/中日和平工作/中国的选择/陆海军各占多少军事预算?/陆海军是否认真探讨了日美战争的前景?/选择所需的时间
第四章日本人为何孤注一掷地发动战争:日美交涉的深意/233
一两个敌对国为何在战争前夜坐到谈判桌前?/235
负责日美交涉的野村与赫尔/敌对双方在战争前夜谈判的意义何在?/关于日美交涉,大家会查些什么?/日本是被《赫尔备忘录》逼迫的吗?/美国为什么要与日本谈判?/日本为什么要与美国谈判?/丘吉尔写给松冈洋右的信/德国大使奥托写给松冈洋右的信
二史料中的痕迹/259
《日美谅解案》/日本与美国的目标/首脑会谈计划,美国与近卫的关系/日美交涉舞台背后的主角/日美交涉背后的深意
三日本为何没能预测到美国的制裁?/277
中日战争解决方案的变迁/行使武力的条件/被动的一方/为何要加上“对英美开战也在所不辞”这句话?/日本为何在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一事上失算了?/美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反应/美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反应
四民众被教导只有那一条道路/301
外相人选与近卫的文书/制约交涉的问题/尾崎秀实与天皇的民众观
五并非因陷入绝望而开战/316
何谓“日中新协议”?/达成妥协时对国内舆论的指导方针/“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未及时通告美国”是神话/美国的失败/如何看待开战及战败之后的日美交涉?/日本人最终选择战争的理由
终章战败与宪法/329
总结/331
使国民陷入存亡危机的战争/束缚冲绳民众思想的“共生共死”/在溶洞里宣读的传单/在中国投降/孤注一掷发动战争的日本败在何处?/百年前的旧伤依然隐隐作痛/大东亚战争调查会/让日本战败的记录成为献给世界的礼物/讲座的最后
后记/359
谢词/363
注释/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