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的兴起》封面

内容简介

自17世纪以来,西方的自我意识、它与过去的关系以及它对未来的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为认知价值一般都逐渐围绕着科学价值形成。科学不仅为理解世界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带来了一套新的价值观,而且还彻底改变了这项任务,重新定义了探索的目标。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这一显著特征,标志着它有别于其他科学生产文化。 为什么科学在西方出现,科学价值是如何被视为所有其他形式的知识的标准?斯蒂芬·高克罗格(Stephen Gaukroger)展示了科学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其认知和文化地位受到了多么激烈的竞争。他拒绝接受传统的世俗化观点,他认为17世纪的科学并非与宗教对立,而是在许多方面受到宗教的驱动。此外,科学并没有呈现出一幅统一的自然图景,而是一个由不同的、往往在局部取得成功但往往互不相容的项目组成的不稳定领域。更复杂的是,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塑自然哲学家形象的尝试,而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独特新概念被引入自然哲学,通过重新定义其实践者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性质。

作者简介

斯蒂芬·高克罗杰,伦敦大学哲学学士,剑桥大学科学历史与哲学博士。1977—1978年,担任剑桥大学哲学系研究员。1978—1980年,担任墨尔本大学历史与科学哲学系研究员。自1981年以来,一直在悉尼大学哲学系工作,任哲学史和科学史教授。

目录

前言/032
第一部分
第1章科学与现代性/048
启蒙的诠释/057
科学的自主性/064
科学方法和合法化/075
第二部分
第2章从奥古斯丁的综合到亚里士多德的混合/108
奥古斯丁的综合/111
向经院文化的转变/127
对亚里士多德的谴责/143
亚里士多德的混合/154
争鸣的形而上学流派/159
第3章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180
柏拉图主义:经院哲学的替代之选/182
自然主义与自然哲学的范围/205
晚期的经院哲学/230
第4章对自然的诠释及物理—神学的起源/260
第一因/262
对自然的诠释/268
《圣经》释经学/277
上帝先验论与物理—神学之对比/292
第三部分
第5章重构自然哲学/308
论发现/313
理论思辨与实用学科/321
天文学诸假说及其物理意义/329
第6章重构自然哲学家形象/374
思辨哲学家与实用哲学家/376
哲学之责任/392
自然哲学家和狂热分子/412
第7章研究的目标/434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与反诘法/437
真理与客观性/452
自然哲学的目标/463
第四部分
第8章微粒论概述及机械论的兴起/476
微粒论与原子论/484
伽桑狄与原子论的合法性/491
贝克曼与“物理—数学”/518
微粒论与机械论:霍布斯/526
笛卡儿的《哲学原理》/539
笛卡儿的宇宙论/564
地球的形成/587
第9章机械论的范围/606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607
生物机械论/633
自然哲学和医学/649
第10章实验自然哲学/662
自然史和物质理论/670
自然史研究的聚焦:吉尔伯特与培根/674
空气泵:霍布斯与波义耳/689
颜色的产生:牛顿与笛卡儿/705
使说明项适应被说明项/730
第11章自然哲学的量化转型/744
流体静力学与运动学/749
运动的量化/767
作为运动学的力学/779
宇宙的无序/794
动力学/807
第五部分
第12章知识的统一/834
万物共有的因果关系/839
政治—神学与自然哲学/862
物理—神学与自然哲学/899
结论/930
参考文献/938
······

最后修改:2025 年 03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