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封面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罗莎•卢森堡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她积极参与的三场理论论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罗莎•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三场论争分别围绕德国资本主义的新趋势和社会民主党的新任务、德国群众罢工的领导权和储备金问题、俄国实现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德国革命失败和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关注所论及人物的思想与其面临的形势之间的关系,重新评价卢森堡的思想遗产及其理论价值。

☆本书亮点

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罗莎•卢森堡逆流而上的思想蜕变史。她的思想在其同时代的社会主义者中是十分独特却影响至深的:她在国际工人运动日益民族国家化的潮流下推崇国际主义方案;在改良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批判渐进改良的方式;在工会中立化的趋势下,建议采取政治性群众罢工的手段;在俄国十月革命打开新世界时,她在激动之余表达了对列宁的一系列政策可能潜藏危机的隐忧。每一种意见都使她身处逆流之中,不断遭遇理论上的论辩,然而这些看上去散见的、不合时宜的观点,却能够在其理论内部实现自洽和融贯。

2. 充分展现罗莎•卢森堡思想遗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虽然卢森堡在德国革命中牺牲了,但她的思想遗产却能够越出特定的时空,影响至今。包括有关资本主义表现形式之流变及其本质属性之不变的辩证关系的观点,资本积累论等对资本主义空间批判的理论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再次凸显;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强调和社会主义民主之为更广泛民主的思考,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

3. 透过与伯恩斯坦、考茨基、列宁的三场论争,看世界历史演变。这三场卢森堡亲身参与的论争,分别围绕德国资本主义的新趋势和社会民主党的新任务、德国群众罢工的领导权和储备金问题、俄国实现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展开,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4. 张光明、王学东、孟钟捷一致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评价本书从思想史维度梳理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格局变动中,卢森堡对社会主义运动相关情况的思考,是社会主义历史研究中的创新之作。

作者简介

马嘉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士,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国际社会史研究所(IISH)博士后出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在《哲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读书》《文化纵横》等学术刊物发表中、英、德文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之为一种理论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之为一种理论和实践
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时代
四、国内外关于罗莎•卢森堡的研究和译介
五、本书的研究进路及结构
第一章改良还是革命
第一节改良主义的兴起:论争背景
一、第二国际的改良趋势
二、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国
三、马克思学说的正统性及其捍卫者
四、论争前的改良主义潜流
第二节罗莎•卢森堡的首演
第三节其他批评者:帕尔乌斯、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
一、帕尔乌斯
二、普列汉诺夫
三、考茨基
第四节围绕伯恩施坦主义的论争
一、辩证法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
二、灾变论及其局限性
三、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概念
四、阶级斗争的政治策略
第二章疲劳还是斗争
第一节 激荡的1905年
第二节耶拿与曼海姆代表大会(1905—1906)
一、缘起
二、耶拿代表大会始末
三、曼海姆代表大会始末
第三节《群众罢工、党和工会》(1906)
一、主旨及理论特色
二、俄国革命的一般经验
三、俄国经验的适用性问题
四、德国工会和政党的关系
第四节中派与左派的分手
一、1907—1909德国国内外局势的变化
二、党内保守势力的增长
三、《取得政权的道路》(1909)
四、考茨基与卢森堡公开论战
第三章民主还是专政
第一节论争背景:俄国与德国的国情
第二节有关政党组织原则的论争
一、《怎么办?》面临的三组竞争关系
二、作为理论源头的马克思学说
三、卢森堡与列宁论争的原委
四、立论依据与各自的政治环境
第三节有关民族自决的论争
一、波兰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
二、卢森堡对马克思的理解与继承
三、卢森堡与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论争
四、民族议题与殊异的政治任务
第四节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论争
一、风云际会的1917年革命
二、马克思的相关阐述及意涵
三、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界定
四、同一话语与迥然的政治形势
第四章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形势、任务与判断
第二节1917年俄国革命和1918年德国革命
第三节卢森堡之死
第四节卢森堡的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后记
······

最后修改:2025 年 04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