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簡介
經濟周期是由資金流——儲蓄和信貸的數量驅動的,而不是由高通貨膨脹或利率水平驅動的。資金流的巨大破壞力體現在“全球流動性”上,這是一個規模高達130萬億美元的流動資金池。
全球流動性描述的是通過全球銀行體系與批发貨币市場流入的信貸和國際資本的總流動。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放松管制、創新和寬松貨币政策推動了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大幅增長,金融全球化已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一體化峰值。全球流動性驅動着這些市場:它往往是決定性的,通常具有破壞性,而且總是快速變化。近幾十年來,華爾街的巨額收益中僅有1/5來自盈利:流動性的不斷增長和投資者對高風險金融資產的偏好推高了股價。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經歷,即使在印度等新興市場,平淡的收益也未能阻止外資和國内共同基金推動股價上漲的浪潮。随着各國中央銀行積極推行量化寬松政策,工業企業現金充裕,新興市場投資者的财富水平不斷提高,投資的流動性理論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這些貪婪的跨境流動的國際溢出效應引发了資本戰争,并暴露了流動性不那麼吸引人的一面,即所謂的“風險”。随着世界變得越來越大,它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世界經濟及其金融市場遭受了三種類型的沖擊——勞動力成本、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全球流動性。金融市場在脆弱的軸心上旋轉,流動性的缺乏往往為即将到來的麻煩发出了警告。
全球流動性是一個被廣泛讨論,但研究較少且定義模糊的話題。本書對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讨,對全球流動性進行了清晰的定義和測算,并展示了其對投資者的重要性。書中重點讨論了中央銀行的作用、影子銀行、回購的興起和批发貨币的增長。此外,本書涵蓋了中國日益占主導地位的金融經濟的最新发展,将吸引從業人員、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和學者,以及那些對金融市場如何運作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作者簡介
邁克爾·J.豪厄爾(MichaelJ.Howell)
經濟學博士,CrossBorderCapital創始人、董事總經理。1986年,豪厄爾在擔任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的研究總監期間,開发了定量流動性研究方法。1992年,他被任命為霸菱證券的研究主管。1996年,他創立了CrossBorderCapital。在創立CrossBorderCapital之前,他曾三次被機構投資者評為“新興市場策略師”。他在金融市場工作了30多年,經常在國際會議上发表演講。
目錄
推薦序咆哮的“美元-金融周期”/陳達飛譯者序從“全球流動性”變化中洞察國際經濟金融脈搏/馮煦明、郎昆
前言
第一章引言:資本戰争
資本戰争:新形式的貿易戰
跨境資本是罪魁禍首嗎?
第一次目擊:所羅門兄弟公司
全球流動性:無盡的河流,還是高水位警戒線?
第二章全球貨币
全球流動性的池子有多大?
什麼是全球流動性?
政策制定者落后于形勢嗎?
“新的”全球流動性沖擊
學術界對此怎麼看?
關鍵所在:資金流量分析
投資需要更多新思想?
第三章概要:一個更大、更動蕩的世界
經濟地震
金融加速器
錯誤的政策反應?
第四章流動性模型
資金流量的分析框架
另一種分解方法
第五章實際匯率調整
貨币的產業與金融循環
匯率渠道
用數据來檢驗模型:美元和新興市場貨币
第六章私人部門(資金)流動性
資金流動性
中介鏈條和批发貨币的增長
抵押品和回購交易的興起
流動性乘數
再融資風險?
第七章中央銀行:不要與美聯儲對抗,不要惹惱歐洲央行,要讀懂中國人民銀行
中央銀行是做什麼的?
世界中央銀行貨币
深入挖掘美聯儲的行動
中國人民銀行
歐洲中央銀行
第八章跨境資本流動
美元霸權
全球價值鏈
美元周期
總資本流動
政策問題
全球金融中心
離岸掉期和歐洲美元市場
美元風險
未來危機的預警信号
第九章中國和新興市場
中國的貨币和金融體系
中國的金融不成熟
資本流動對新興市場的影響
第十章流動性傳導機制:理解未來宏觀估值的變化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對比
流動性沖擊的一般傳導
流動性沖擊向債券和外匯市場的傳導
匯率
風險資產
資產配置
第十一章金融危機和安全資產
金融周期
穩定是否導致不穩定?
全球“安全”資產短缺?
第十二章金融絲綢之路:全球化與資本東移
金融絲綢之路
德國向東傾斜
資本轉移的地緣政治影響
第十三章衡量流動性:全球流動性指數
跨境資本公司全球流動性指數
第十四章結論:高水位警戒線?
流動性峰值:全球化會成為資本戰争的首個受害者嗎?
金融絲綢之路
回購交易的興起
再融資與新增融資體系
未來幾十年:人民币國際化
附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估值
關于資料來源的說明
閱讀材料
參考文獻
······